来源:南宁日报
近年来,随着国家“双碳”目标深入推进,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引擎。作为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之一,宾阳县以“数智汇绿”为路径,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,在能源生产、运维、消费与管理各环节实现创新突破,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。
截至今年8月,宾阳县电源总装机容量达158.87万千瓦,全部为风电、光伏、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,实现了电力供应的“全绿色”;全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3.7亿千瓦时,超过全社会用电量,标志着宾阳从“电力输入”跨越到“绿电输出”,绿色动能持续向外辐射。
截至今年8月31日,宾阳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已达53.92%,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达106.62%,提前完成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主要目标。
一屏统览:AI让能源管理“看得清、管得准”
通过建设广西县域首个能源全景监测管理平台,构建县域能源监测“智慧中枢”,集成能源数据采集、分析和管理功能,宾阳县实现了能源“全景式”监控和“穿透式”管理。
能源全景监测管理平台打破能源行业信息数据壁垒,统筹整合、实时监测全县电、气、油、煤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数据,全景展示全县能源供给结构、消费结构、行业能源消费对比,直观展示近年能源供给和消费趋势,实现了“一屏知全域、一网管全局”,有效破解县域能源管理数据“看不见说不清”、科学决策支撑不足等难题,为政府制定节能降碳政策、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精准量化依据。
同时,该平台针对政府、企业、居民三类用户特点,运用AI算法对区域用能数据、产业能耗趋势、行业用能排名等进行深度分析,提供个性化节能建议与用能方案。例如,为居民家庭提供分时电价分析与设备节能推荐,为企业数字化展示能效对标与能耗节点,助力企业明确节能方向、降低用能成本。
智慧运维:AI让风电场预警更精准运行更安全
面对丘陵山区风电场运维环境复杂、招工难、效率低等痛点,宾阳县大力推进AI技术在新能源电站运维中的创新应用。
在中南电力宾阳200兆瓦风电场,自主研发的智能运维系统通过AI实时监测风机运行参数、升压站状态及气象环境,设备异常时自动标记故障点,使故障发现平均时间从24小时大幅缩短至5分钟。该系统可自动整合分析设备振动、温度、电流等数据,智能预测运行隐患,准确率超80%,推动运维模式从“事后抢修”转向“事前预防”,年维修成本降低超100万元,故障处理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.5小时。
此外,在智能场站建设过程中,宾阳县搭建“轨道机器人(18.430, 0.04, 0.22%)+高空无人机”智慧协同巡检系统,轨道机器人应用图像识别算法,在升压站等危险区域自动读取设备数据、识别状态,有效规避人工观察精度不足与疲劳风险;高空无人机按预设航线执行巡检,单日巡检路线达30公里,导线缺陷识别率超80%。该系统有效减少70%的人工巡检工作量,年节约人工成本约60万元,全域巡检周期从2个月缩短至7天,实现“看得更全、判得更准、防得更早”。
目前,宾阳县10个风电场中有1个已完成智能场站建设,6个已启动内部立项,计划于2026年全面启动建设。中南电力宾阳200兆瓦风电场已成为行业标杆及培训示范基地,多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电运维团队实地参观学习。
智慧电网:AI调度让绿电输送更稳定高效
自入选全国首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以来,宾阳县累计投入2.7亿元升级电网,新增配变容量6.96万千伏安,建成一批智能配电台区,为绿电稳定输送搭建“高速公路”。
宾阳县通过搭建“子站—WEB—终端”三级联动监测网络,全县102条10千伏线路配电自动化终端、自愈功能全覆盖,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线路电流、电压、故障位置等数据,配网故障定位、隔离和非故障段复电实现“分钟级”处置,故障平均修复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5分钟。
宾阳县还建成了广西领先的“光储充”一体化综合能源站——古辣镇稻花香里综合能源站,推动能源利用从“发电—用电”向“新能源发电—波谷存储—波峰放电”的车桩网协同模式转变。同时,建成南方电网区域首个配电网分布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,通过AI智能调度,根据电网负荷及发电情况实现储能系统优化控制与削峰填谷,极大提升了分布式新能源消纳能力与电网承载能力。
在基建管理方面,宾阳县在广西率先试点电力项目建设“数智作业”管控模式,解决基建施工作业流程多、施工人员技能工艺参差不齐、施工质量管控难等问题,推动166项配网工程台架变施工实现作业流程标准化、任务在线化、过程可视化,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。
本报记者郭少东
通讯员徐丽娅 丘伟斌 梁峻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