拥抱“RFID技术”,对传统条形码say“Byebye”!
2017-06-09

   物联网时代不断发展,未来有助万事万物互联沟通的无线技术有望迎来更大需求性,例如问世多年的无线射频识别系统(RFID),不过在RFID领域中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,各家RFID技术的迥异,尤其是各家技术提供者多半仅专精其中一项技术,因此确定何种解决方案是好是难以决定的。在此情况下为能更加了解RFID技术,重新认识RFID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
RFID技术组成包含内建能够链接至天线的电子芯片的RFID标签,以及能够传送信息至RFID接收装置(Reader),该接收装置需透过电池或外部电源供应来提供所需电力。

  至于RFID微电子芯片电力取得方式,主要透过每次与接收装置进行沟通时,透过RF波将电力远程供应至RFID标签端,作为RFID系统的一大特征,它可以在无需等待接收装置做出要求下,就可对接收装置的指令做出回应或传送信息,RFID芯片也可透过RF波带来的电力译码来自接收装置的指令。

 部分RFID芯片内嵌入一个嵌入式射频发射器,能够自主形成自有射频讯号,称为“主动式”RFID技术,这类技术的发射器不仅构造较复杂且成本较高,在此情况下来自远程供应的电力可能不足以完全供应所需电力,为避免如此复杂性、又能同时让RFID标签与接收装置进行沟通,该RFID标签就必须调整阻抗、雷达等效表面等特征。在此情况下,将有助达到修改主动式RFID标签传送至接收装置讯号特征如振幅或相位的效果,这项又被称为背散射或负载调制的技术就是“被动式”RFID的基础,因此被动式RFID未嵌入射频发射器。

   虽然RFID技术并非全球唯一的自动化识别及数据捕捉技术,现今如1D或2D条形码及光学自元辨识技术(OCR)等,同样早已广泛在市场上采用,且具备相对低价优势。即使如此,RFID技术仍具备几项竞争优势。

其一,RFID具备非接触式接收优势。取决于频率及标签大小的不同,被动式RFID标签接收范围从几公厘到几公尺范围均可;主动式RFID标签接收距离最远达100公尺以上也不是问题。

其二,RFID技术没有光学能见度或标签接收的需求,即使金属及部分其他材料形成强烈干扰,或需要特殊标签来克服这项课题。

其三,能够同时接收多个标签讯号。对部分通讯协议而言,接收装置能够在几秒钟内识别数百个不同的RFID标签;

   至于应如何将各类RFID技术进行分类,最常见的方式是从不同RFID系统的频率进行分类,如低频(LF)、高频(HF)以及超高频(UHF)等,不过除了这三种分类法外,仍可从RFID标签与接收装置之间由电磁波运载的电力及通讯方式,归纳出四种分类方式。

第一,即RFID标签与接收装置间,主要是以电磁式或电子式让电磁波运载电力及进行通讯,也被称为“近场无线通信”(NFC)或远场操作技术。

第二,即以RFID标签是否内建嵌入式RF发射器进行分类,即以主动式或被动式技术做分类。

第三,在于内建于RFID标签的芯片是否是只读芯片,还是内建的是能够透过RFID接收装置传送的指令,将新信息写入芯片达一次或数次的非只读芯片。

第四,从RFID标签与RFID接收装置之间采用的通讯协议进行分类。

 

浙公网安备
分享按钮